古代十二时辰
古代十二时辰,时间与时辰对照表,时辰的别名、属相和描述
现代时间 | 古代时辰 | 古代时辰别名 | 时辰属相、简述 |
---|---|---|---|
23:00 ~ 00:59 | 子时 | 三更、夜半、子夜、中夜 | 鼠,鼠在这时间最活跃。鼠标出洞,人静伏案思考 |
01:00 ~ 02:59 | 丑时 | 四更、鸡鸣、荒鸡 | 牛,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。牛初酥,人静伏案 |
03:00 ~ 04:59 | 寅时 | 五更、平旦、黎明、早晨、日旦 | 虎,寅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。老虎在此时最凶猛。 |
05:00 ~ 06:59 | 卯时 | 日出、日始、破晓、旭日 | 兔,兔起卯,万物生发 |
07:00 ~ 08:59 | 辰时 | 食时、早食 | 龙,龙兴,鸟开始飞翔。是古人“朝食”之时,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。 |
09:00 ~ 10:59 | 巳时 | 隅中、日禺 | 蛇,蛇化为龙,太阳升高,这是临近中午的时候。 |
11:00 ~ 12:59 | 午时 | 中午、日中、日正 | 马,马午阳,太阳当空照。这时候太阳最猛,太阳当空照。 |
13:00 ~ 14:59 | 未时 | 日跌、日央 | 羊,太阳偏西的时候为日跌,养爱在这时候吃草。羊跪乳,人犯困倦 |
15:00 ~ 16:59 | 申时 | 哺时、日铺、夕食 | 猴,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。猴鸣,太阳渐落 |
17:00 ~ 18:59 | 酉时 | 日入、日落、日沉、傍晚 | 鸡,鸡于傍晚开始归巢。鸡入林,人归家。 |
19:00 ~ 20:59 | 戌时 | 黄昏、日夕、日暮、日晚 | 狗,狗嘴吐舌,万物归宿。此时太阳已经落山、天已黑。 |
21:00 ~ 22:59 | 亥时 | 人定、定昏 | 猪,猪归槽,人安眠。此时夜色已深,人们已安歇睡眠。 |
古代十二时辰
中国古代12时辰和现代时间对照表,您可以参考、参照中国古代计时方式和现代计时方式的异同点。能快速找到古代时辰与之对应的现代时间。你还能找到与时辰对应的属相以及其代表的相关含义。
什么是时辰?
时辰,是中国古代对时间的一种叫法。中国古代已经把一天中(现代的24小时)划分为12等分,每一等分代表这一个“时辰”,故称“十二时辰”。
中国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,用于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名称和特征。它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,每个时辰约等于现代时间的两个小时,用来表示白天和黑夜中不同的时间段。每个时辰有一个名称和一个对应的标志物,以及一些文化内涵和传说。例如:子时,以“鼠”作为属相(即标志物),因为老鼠在这段时间最为活跃。
中国的十二时辰源于古代卜时和五行学说,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时间划分方式,被广泛应用于民间文化和传统节日中。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时光的感悟和理解,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。
时辰的使用历史和意义
时辰,是中国古代人们按照生产活动作息规律、生活习俗以及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划分计时方式,大约始于汉武帝时期。
中国的“十二时辰”是古代的一种时间计量方式,它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,每个时辰持续两个小时,从子时开始,到亥时结束,与现代的24小时制不同。“十二时辰”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,可以追溯到汉朝(公元前206年-公元220年)的《汉书》和《晋书》中,但真正形成并被广泛应用是在唐朝(618年-907年)和宋朝(960年-1279年)。它起源于古代天文学和农业生产的需要,目的是将一天的时间分成若干等份,方便人们记录和掌握时间。 在古代社会,人们对时间的计量方式十分粗糙,主要依靠天文观测和自然现象,如日出、日落、月圆、月缺等,而“十二时辰”则是一种更为科学、精确的计时方式,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规划和利用时间。在中国古代,十二时辰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,如官员的日程安排、祭祀仪式、医学诊断、农业生产等等。由于每个时辰都有不同的气象、阴阳五行属性,因此在占卜和命理学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。 现代社会已经普遍采用24小时制,但“十二时辰”仍然被广泛应用于文化、文学、艺术等领域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