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disk命令语法:
fdisk [参数] [外围设备代号...]
实例1:查看系统中所有磁盘的分区情况。
[root@localhost ~]# fdisk –l
实例2:查看系统中所有磁盘的分区情况,以扇区为单位。
[root@localhost ~]# fdisk –lu
实例3:在当前系统中添加一块新的SCSI磁盘,系统中新增的这块磁盘的设备名为/dev/sdb。
任务一,划分该磁盘的分区为独立的一个分区/dev/sdb1。
首先在进行分区操作之前,显示当前的磁盘分区情况。
[root@localhost ~]# fdisk –l /dev/sdb
接着在shell提示符下执行fdisk命令,进出交互式界面,等待用户输入fdisk的操作命令。
[root@localhost ~]# fdisk /dev/sdb
sfdisk命令语法:
sfdisk[参数]
实例1:查看系统中所有磁盘的大小。
[root@localhost ~]# sfdisk –s
该命令中未明确指明显示那个磁盘设备或分区,其执行结果就是输出当前系统中挂载的所有磁盘设备的大小,若有多个磁盘设备会分别统计每个磁盘的大小后,最后输出所有磁盘大小的总和。
实例2:查看磁盘/dev/sda的分区信息。
[root@localhost ~]# sfdisk –l /dev/sda
实例3:查看磁盘/dev/sda的CHS参数信息。
[root@localhost ~]# sfdisk –g /dev/sda
实例4:查看磁盘/dev/sda的分区信息,并将结果存入文件sda.bak中,以备修复分区用。
[root@localhost ~]# sfdisk –d /dev/sda > sda.bak
当磁盘分区信息损坏后,可以用已经备份的磁盘分区文件sda.bak恢复。仅需输入如下命令即可。
[root@localhost ~]# sfdisk /dev/sda < sda.bak
实例5:对磁盘/dev/sda进行一致性检查。
[root@localhost ~]# sfdisk –V /dev/sda
若显示”OK”,表示当前指定磁盘的通过了一致性检查,磁盘无错。否则,将会显示相应的错误信息。
实例6:显示磁盘/dev/sda的第三个分区的文件系统ID。
[root@localhost ~]# sfdisk –c /dev/sda 3
实例7:设置磁盘/dev/sda的第3个分区的文件系统ID为82(Linux swap文件系统)。
首先在进行设置磁盘/dev/sda的第3个分区的文件系统ID为82操作之前,显示当前的磁盘分区情况。
[root@localhost ~]# sfdisk –l /dev/sda
接着在shell提示符下执行sfdisk命令,设置磁盘第3分区的文件系统ID为82。
[root@localhost ~]# sfdisk –c /dev/sda 3 82
最后再次显示当前的磁盘分区情况,对照查看前后两次磁盘分区情况。
parted命令语法:
parted [参数][磁盘设备[命令[参数...]...]]
实例1:对磁盘/dev/sda中的分区/dev/sda2进行一致性检查。
命令行方式:
[root@localhost ~]# parted /dev/sda check 1
交互式方式:
[root@localhost ~]# parted /dev/sda
<parted> check 1
实例2:显示磁盘/dev/sda中的分区信息。
命令行方式:
[root@localhost ~]# parted /dev/sda print
交互式方式:
[root@localhost ~]# parted /dev/sda
<parted> print
实例3:对磁盘/dev/sda中的分区/dev/sda2上的资料全部复制到该磁盘的分区/dev/sda3上。
命令行方式:
[root@localhost ~]# parted /dev/sda cp /dev/sda 2 3
交互式方式:
[root@localhost ~]# parted /dev/sda
<parted> cp /dev/sda 2 3
实例4:对磁盘/dev/sdb上的创建一个fat32文件系统类型的分区/dev/sdb2。
交互式方式:
[root@localhost ~]# parted /dev/sdb
<parted> mkfs
Partition number? 2
File system? [ext2]? fat32
实例5:调整磁盘/dev/sdb上的分区/dev/sdb2的大小为50 MB。
交互式方式:
[root@localhost ~]# parted /dev/sda
<parted> print 2
<parted> resize
Partition number? 2
Start? [494MB]? 494
End? [1069MB]? 544
<parted> print 2
实例6:救援磁盘分区/dev/sdb2。
[root@localhost ~]# parted /dev/sda
<parted> print
<parted> rm 2
<parted> print
<parted> rescue 494 544
<parted> print
mkfs命令语法:
mkfs [参数][文件系统][区块]
实例1:在设备/dev/hda1上建一个msdos的文件系统,同时检查是否有坏块存在,并且将过程详细展现出来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fs -V -t msdos -c /dev/hda1
实例2:在设备/dev/sdb1上建一个ext3的文件系统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fs -t ext2 -j /dev/sdb1
或
[root@localhost ~]# mke2fs -j /dev/sdb1
mkdosfs命令语法:
mkdosfs [参数][设备名称][区块数]
实例1:将整个U盘上建立一个MS-DOS文件系统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dosfs –I /dev/sdb
在执行完mkdos命令后,屏幕上将会显示改命令的版本号信息,接下来便可以使用mdir等mtools系列命令管理在U盘上的MS-DOS文件系统。
实例2:将整个U盘上建立一个MS-DOS文件系统,并设置根目录下最多可包含16个文件或子目录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dosfs –v –r 16 –I /dev/sdb
如果创建MS-DOS文件系统时,在没有设置根目录下最多可包含的文件或子目录个数的情况下,系统会给出一个缺省值为224。
实例3:将整个U盘上建立一个MS-DOS文件系统,并设置卷标为DOS-Disk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dosfs -I –v –n DOS-Disk /dev/sdb
mke2fs命令语法:
mke2fs [参数] [设备名称][区块数]
实例1:将整个U盘/dev/sdb建立成ext2文件系统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e2fs /dev/sdb
实例2:将整个U盘/dev/sdb建立成ext2文件系统,并设置卷标为Ext2-Disk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e2fs –L Ext2-Disk /dev/sdb
实例3:将整个U盘/dev/sdb建立成ext2文件系统,并设置扇区大小为2 048字节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e2fs –b 2048 /dev/sdb
实例4:将整个U盘/dev/sdb建立成ext3文件系统,并设置卷标为Ext3-Disk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e2fs –j –L Ext3-Disk /dev/sdb
实例5:将整个U盘/dev/sdb建立成ext2文件系统,并设置给管理员的保留区块的比例为10%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e2fs –m 10 /dev/sdb
mkisofs命令语法:
mkisofs [参数][目录或文件]
实例1:将目录/root/demo下的所有文件及目录建立成名为demo.iso的光盘映像文件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isofs –o demo.iso /root/demo
实例2:将目录/root/demo下,除文件install.log和目录tmp以外的所有文件及目录建立成名为demo.iso的光盘映像文件。
[root@localhost ~]# ls –l /root/demo
[root@localhost ~]# mkisofs –x tmp –m install.log –o demo.iso /root/demo
[root@localhost ~]# mount –o loop demo.iso /mnt/cdrom
[root@localhost ~]# ls -l /mnt/cdrom
实例3:由目录/root/demo,建立成名为demo.iso的光盘映像文件,并使用Rock Ridge Extensions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isofs –r –o demo.iso /root/demo
实例4:由目录/root/demo,建立名为demo.iso的光盘映像文件,并将信息记录到demoiso.log文件中,同时指定光盘的发行人为Zhang Dong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isofs –log-file demoiso.log –publisher “Zhang Dong” –r –o demo.iso /root/demo
实例5:预计由目录/root/demo建立光盘映像文件的大小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isofs –print-size –r /root/demo
该命令并不实际生成一个光盘镜像文件iso,而仅仅只是预计由指定目录的生成iso文件的大小。
mkfs.msdos命令的作用与mkdosfs命令一致,在Linux系统下,在指定的设备或磁盘分区上构造一个MS-DOS文件系统。在RedHat Enterprise Linux 5中文件/sbin/mkfs.msdos与文件/sbin/mkdosfs除文件名有区别外,其他信息完全一致。该命令使用方法请参考mkdosfs。
mkfs.vfat命令的作用与mkdosfs命令一致,在Linux系统下,在指定的设备或磁盘分区上构造一个MS-DOS文件系统。在RedHat Enterprise Linux 5中,文件/sbin/mkfs.vfat与文件/sbin/mkdosfs除文件名有区别外,其他信息完全一致。该命令使用方法请参考mkdosfs。
mkswap命令语法:
mkswap [参数][设备名称或文件][交换区大小]
实例1:将分区/dev/sdb1设置成一个新式的交换区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swap –v1 /dev/sdb1
实例2:将分区/dev/sdb1设置成一个新式的交换区,并检查是否有坏道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swap –v1 –c /dev/sdb1
执行该命令时,一定会感受得到该命令执行速度远比前一条命令慢很多,原因是系统正在对分区中是否有坏道进行检查,然后才建立交换分区。
实例3:将分区/dev/sdb1设置成一个新式的交换区,并检查是否有坏道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swap –v1 –c /dev/sdb1
执行该命令时,一定会感受得到该命令执行速度远比前一条命令慢很多,原因是系统正在对分区中是否有坏道进行检查,然后才建立交换分区。
实例4:设置文件swapfile为交换文件。
首先建立一个交换容量为10M的空文件swapfile。
[root@localhost ~]# dd if=/dev/zero of=/root/swapfile bs=1K count=1000
然后执行命令mkswap将文件/root/swapfile设置为交换文件。
[root@localhost ~]# mkswap –v1 –c /dev/sdb1
swapoff命令语法:
swapoff [参数][设备名称或文件]
实例1:关闭定义在/dev/sdb1设备上的交换区。
[root@localhost ~]# swapoff /dev/sdb1
实例2:关闭所有定义在/etc/fstab上的交换区。
[root@localhost ~]# swapoff –av
swapon命令语法:
swapon [参数] [设备或文件]
实例1:启动定义在/etc/fstab上的交换分区。
[root@localhost ~]# swapon –av
实例2:显示当前系统中已启动的交换分区信息。
[root@localhost ~]# swapon –s
实例3:启动交换分区/dev/sdb1。
在创建好swap类型分区的前提下,首先执行命令mkswap创建交换分区,然后才能进行交换分区启动工作。
[root@localhost ~]# swapon –v /dev/sdb1
实例4:启动交换分区/dev/sdb1,并指定其优先级为8。
[root@localhost ~]# swapon –v –p 8 /dev/sdb1
本文版权所有,转载须注明:来源 https://www.qvdv.net/qvdv-zhuji-781.html